苔花如米

让勤俭家风世代传承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清明念母之六
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,转眼间清明又至,母亲离开我们已是十个年头。连日来回忆母亲生前的一桩桩往事,常使我思绪万千,夜不能寐。特别是母亲一生坚忍不拔,艰苦拼搏,始终保持勤俭持家、艰苦朴素的好传统,好品格,更使我深深感受到母亲平凡一生的伟大。

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,揭露社会上铺张浪费的丑恶现象,倡导坚持发扬艰苦奋斗,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。文中披露,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每年浪费在餐桌上的食物,可以养活2亿人,读后感到震惊!无需考量它的可信度,仅就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,就不难发现,近年来,随着社会经济发展,人民生活有所提高,在一些不良舆论和商家的推波助澜下,社会上流行着一股奢靡之风,追求高配生活,超前消费,及时行乐;灯红酒绿,物欲横流。这些人将“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”的艰辛,将“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,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”的祖训,将祖辈、父辈们为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努力奋斗,勤俭持家的美德,早已忘却脑后!

回想母亲一生,中年丧夫,以一寡而抚四孤,历尽千难万险,含辛茹苦,呕心沥血,终于将我们抚养成人,各有所就,靠的就是她的艰苦拼搏和克勤克俭。时光无情流逝,往事渐行渐远,可母亲曾经为生活而拼搏的身影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,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,记录着一幕幕往事流入我的心田,使我一闭上双眼,就会出现在眼前,那么清晰,那么真切!

那是1956年的春天,母亲参加农业社劳动,每天傍晚,我都会和妹妹在房门外向南张望——那是母亲收工后归来的方向。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,每当我隐约看到有一个人扛着工具,腋下还夹着一捆柴草走来,我就确定那一定是母亲,赶紧跑上去迎接,因为母亲每一天劳动收工后都要拾一些柴草带回家做烧柴。而后我们长大一些,就在放学后或假期到野外拾柴草、搂树叶帮助母亲,用这种办法解决当时买不起烧柴的困难,大约有十年之久。而母亲负荷而归的形象也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,成为永恒。

从1954年秋天搬迁到熊岳那一天起,一直到1974年20年间,我们家都没有自己的住房,先是借住姥姥家前院废弃的两间“花子房” (因此房曾经住过讨饭的而得名),花子房土坯砌成,低矮潮湿,阴暗透风,四壁墙皮和门窗框上的油漆早已脱落…我们入住前已是深秋,更无钱维修,这样的房子能住吗?母亲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,她自己动手,将坍塌的火炕和锅灶重新砌好,将脱落的墙皮用黄泥抹平,再糊上窗户纸。我们就在这样不足30平米的“房子” 里住了两年多,之后搬到表哥和姥姥的一间半土平房中借住。

全家人穿的衣服、鞋,买是买不起的,全靠母亲一针一线来做。白天没时间,就晚上“带灯”做。为了省电,整个房间只有一个25瓦的白炽灯。寒夜孤灯,荧光一点,在这清冷暗淡的灯光下,母亲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一针一线,熬到深夜,眼睛熬红了,人累瘦了。当时买布要凭布票,每人每年限购7尺布。别人家嫌布票少不够用,而我们家却根本买不起,多余的布票往往用来送人。多亏姨姨当时在印染厂工作,时不时买些布头接济我们。我们的衣服是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,姐姐哥哥穿小了的,就给弟弟妹妹穿。1966年秋,读高中的我去南方“串联”,回来途中经过北京姨姨家。姨姨看我穿得太单薄,将姨父的一件旧衬衣送给我穿。那是我第一次穿上针织品衬衣。


那些年我们家的唯一经济来源,就是靠母亲在生产队挣“工分”,平时从生产队预支一些蔬菜和口粮。年底算账,每年都是“赤字”,基本看不到钱。记得我在读小学时,有一次需要钉一个作业本,买纸的5分钱还是母亲从邻居家里借的。所以,不仅仅是买不起柴禾、买不起布,我们家的所有的生活用品,都是维系在最低水平,能不买尽量不买。若非年节,想吃一顿大米饭,吃一顿饺子,真是“非分之想”!幸运的是,母亲从未被这些困难所吓倒,硬是靠她的坚强,拼搏,勤俭持家,撑了下来,一天天把我们养大。       

不仅如此,母亲为了让自己失去父亲的孩子们能像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成长,还千辛万苦供我们念书。在那个有很多孩子都上不起学的年代,我们姊弟四人,竟然没有一个辍学。而我们也很给母亲争气,每年期末,都能给母亲捧回一张“三好学生”的奖状。

“人生里有价值的事,并不是人生的美丽,却是人生的酸苦。”母亲当年所经历过的坎坷和苦难,是现在的年青人难以想象的。一位哲人说过“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认清了生活的所有真相,却还依然热爱它。”使人印象深刻的是母亲在困苦面前的豁达、信心和努力,面对困难,母亲从不悲观,从不抱怨,从不退却.。不管条件多么差,生活多么苦,劳动多么累,她都乐观向上,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,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。

后来我们长大了,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,母亲仍然保持着勤俭持家、艰苦朴素的好传统,她常常告诫我们,日子好过了,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岁月,要“常将有日思无日,莫待无时想有时”。她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样子,不管吃、穿、用,都绝不浪费。1996年,我们家搬入一座平房,那时母亲已经78岁。她在50平方米的小院子里种上蔬菜;她把家里的旧衣服拿去扶贫,实在不能再穿的,洗净后剪裁缝补成规格的大块布,卖给小工厂做抹布;她还带着孩子养鸡、养兔,收集废品,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。记得直到1999年,母亲81岁的时候,还在院子里种了好多丝瓜、眉豆和葫芦,浇水、施肥、除草、搭架,成天忙个不停。到了秋天,丝瓜结得满架都是,邻居们帮着吃也吃不完。

母亲自强不息,聪明睿智,懿德高尚,贤淑一生,以她独有的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,在她的儿女和熟悉她的人们的心中,留下了勤劳节俭的永久的丰碑。

想想母亲当年的困苦生活,和今天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;想想当年母亲为生活所付出的艰辛,我们今天应该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;想想母亲在艰难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豁达,我们如今不应该生在福中不知福,而应该多一些珍惜,少一些抱怨,更加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。

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在一次演讲中说:人类最近20年过上了一种肤浅的、富裕的、快乐的消费生活,这种生活的最大害处是让人们丧失了历史感,让人成为及时行乐的碎片;只有不间断的漫长历史的民族,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民族,才能克服这种虚无感,不至于在人类进化史上成为毫无意义的碎片!

经过改革开放,我们的日子才刚刚好起来,千万不能忘记历史,千万要珍惜美好生活来之不易,千万要懂得我们的改革发展路程还很长,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差还很远;我们不能盲目乐观,不能固步自封,不能重走“八旗子弟”不久前走过的老路。

自力更生中国风,艰苦奋斗民族魂;

勤俭家风慈母训,生活富足莫忘贫。

我们今天怀念母亲,就是要以母亲为榜样,发扬传承老一辈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”的优良传统,把勤劳节俭的美德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,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,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,奋发图强,不懈努力,为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无往而不胜的民族,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出的贡献!

母亲的勤俭精神永存!



评论
热度(26)

© 苔花如米 | Powered by LOFTER